| 阅读量 | 分类: 负能量 | 作者: 无名-松松推广 | 时间:2017年12月31日 10:42
-
最近发现很多“聪明”的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“杀熟”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。本人两次亲身经历跟大家分享一下:
一、经常通过某旅行网站订一个出差常住的酒店,长年价格在380-400元左右;前几天在该旅行网站用差不多的价格又住这个酒店,办入住时好奇的问了一下前台现在酒店的价格,她说现在是旅游的淡季,价格很低,差不多300元左右。我让朋友用他自己的账号查了一下,果然是300,然后我自己用本人的账号去查,还是380。我打电话问客服人员,接线员告诉我,可能是我缓存的问题……我忍住没骂人,告诉他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,我会起诉他们欺诈。最后他们用最快的速度免了这间房的房费。
二、前天晚上从萧山机场通过某叫车平台预约了一辆普通的网约车,结果来了一辆七座的商务车,当时也没在意,以前偶尔也会碰到这种情况,不过会发条短信告诉你,由于普通型网约车紧张,你是白金卡用户免费升级到商务车,但还是按普通型收费等云云。当时没在意,后来回家时发现扣了我400元左右,立马投诉,最后给我回复是司机绕路了,退了我140左右。我当时把以前的打车记录翻了一下,发现前面确实是免费帮我升级了,但后面基本上都是按照升级后的车型收费的。
现在流行两个NB的关键词,一个是大数据,一个是基于大数据的千人千面,本是美事一桩,通过度让部分个人隐私,帮助大家做最优的决策。但是很多无良的互联网企业却利用了大数据这个利器做恶。他们会给消费者的每一次行为打数据标签,会为你打上千甚至上万个标签,比你自己都了解自己,然后利用这些标签和你的消费习惯去牟取不属于他们的利益。
过去一直以为传统企业奸商居多,互联网企业相对阳光,现在才发现相对阳光的互联网企业都是别人米家的“孩子”,种花家的互联网企业狠起来六亲都不认。孟子曾经曰过:人有不为也,而后可以有为。也就是说人要有所不为,才能有所为。相对于谷歌恪守的“不做恶”三个字,你会发现,很多高大上光鲜的互联网企业显得那么猥琐和无耻。
去TMD大数据。
顶: 9 踩: 1